回顾2025年这几个月的投资,对于时间尺度的话题有一些想法;如果年初至今来看,马马虎虎,没有抓住该有的机会,而承受了一些价值股的回撤。而分月度来看,三月表现还算满意,整体是一个边打边退的状态,虽然收益不显著,但好在也没在高估值的科技小盘股上栽跟头啊。
反思这些反思,其实思考深度还是不足够,没能够力透纸背;但这个可以预期和理解,毕竟认知的提升需要积累,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。另一个问题是,到底用什么样的时间尺度来复盘投资呢?看过不少书籍中写道,观察一家私募要至少5年,10年,20年以上的业绩。但作为独立投资人的我们呢?我们评价自己的投资收获应该用什么尺度呢?我们人生能有几个10年,20年?我们有限的投资生涯中,5年的个数都不多啊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短时,投资大师们用时间总结出来的经验,用生命历练出的智慧,是值得我们学习的。但作为个体而言,投资的时间尺度,以及对于投资的评估需要更短的时间节点来看待,通过缩短观察尺度,以期待提升投资效率。
多长和多短呢?我们看k线的时候,从1m,15m到1h,这算是短期高频的数据来,而4h和1d算是中期可以在市场上学习和期待场外信息发酵的时间,而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一个企业,确实至少是1w,1月的线才能够有一些真实的经营情况向资本市场的反应。我的结论是,时间维度,都要看!长期公司要有深度价值,向好的方向发展;中期季度业绩和市场信息也向好;短期交易层面也进入到启动和资金流入的状态。但这么完美的想象,只在故事中,而不在股市中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