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在回顾笔记的时候,看到聚义厅的宝哥在写流川枫三威胁的例子很有感触,一个单刀球员,如果学会了传球,那么对方就更难防守了。简直是科学家会武术,谁也挡不住啊。

而就当今的资本市场(主要指大a和港股),对于成长股的要求真的就是:既要、又要、还要。宝哥讲的a3这类股票,相比b1来说:1. 要有增长的事实;2. 具有持续快速增长的可能性。不仅要有现在,还要有未来,但之所以是a3而不是s级经典。主要还是未来增长的可能性,而不是确定性。

A股这些机构投资者,特别是标榜成长股的选手,大体是蹲在电子,消费,医药里面,不断寻找a1,在各种a1里面蹦跳。这也是为什么这些领域过去成交量那么大,而确实也出来不少牛股和优秀的基金经理。但,a股难做的点在于,市场一直对小市值和成长性因子有过多的偏爱,这导致对“可能性”的定价是比较高的,使得A3的股价里就已经pricein一部分成长预期

如果作为价值选手,真的是下不去手的。能够有潜力做S1的股票,一般都会走的比较强。市场预期较高,你要预期比市场更高。这种来源,无非是对业绩驱动力的把握。这是一种向上顶的方法,比市场更深入的跟踪,从而形成超预期信息。另一种是向下引,足够好的价格就可以。要注意点是并不是价格跌了就可以,如果别的股票都不跌,就你的股票(或板块)跌,那一定是有基本面原因的,要审慎评估

而最好的价格馈赠是来自于系统性风险导致的市场整体下跌。但大a和港股这连续多年的横盘震荡,动不动就打滑梯的尿性。真的给a3带来了机会,那么接下来就要重点围绕a3识别出真正的优秀企业s1.

就S1这个品种而言,港股或许比A股更有优势。其原因在于,港股市场并不会随便对“可能性”给予溢价,甚至往往要给小市值折价。这意味着当成长性展开以后,估值还要提升。

  • B1-A3-S1这三类股票,是一条科技树上的攀爬升级,它们有着看起来相似的预期回报率和素材外形,也是下一的成长股风格选手常年混迹的战场。
  • 从B1到A3,是对于成长可能性的研判和筛选,主要工作是在群像上作减法。我们找出的每只A3,都是其所在细分行业最专注最具有竞争力最具成长可能性大公司。当市场在这个方向上求导时,这只A3的斜率最大、弹性最大。
  • 从A3到S1,是对于成长确定性的跟踪和深挖,主要工作是在单点上作加法。从80分做到100分,最后的20分是很艰难的,需要的专业度和信息量门槛也很高
  • 能凭能力做好的,是先建立起足够多的A3管理体系,建立起关于A3的认知储备。可能其所在行业和模式成长不起来,赛道不够吸引人,最后在比较重沦为B1;可能其确定性始终不够让人信服,但却也没有被证伪地走过几个赛季,这时仅靠A3栋定位也能收获事件驱动打法的收益。而当能对成长的路径进行确定时,它们可能变身为超级神装S1。

深度的研究在这个领域将贡献价值,既要又要还要,构成了成长股的金线。s1的确定性,以及低估,都是必要的。同时,叙事也要宏大,既然是成长股,没了弹性,还不如去搞红利了。

成长股的金线